第一百七十七章 改变历史进程的小人物_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七章 改变历史进程的小人物

第(2/3)页

 …

  通过徐有贞的万言治水书,以及后期翻阅的一些资料,若单以为官操守或是个人才学来评论此人的话,那么这个叫李垂的臣子,其刚正不阿的品行,决不比寇准、于谦这一类臣子要差到哪去。

  鲜为人知的是,趋炎附势这个成语,典故便是出自此人。

  可惜了,屡屡被贬的李垂,如果没啥意外发生的话,在《澶渊之盟》和约签订以后,他为了引起朝堂君臣的重视,明后年就会向朝廷进献三卷由他本人独立编撰的《导河形胜图》。

  正是这部没有多大研究价值的地理著作,其造成的恶劣影响,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后世建国前后一段时间!

  要知道,当下或是未来一段时间,虽说宋辽双方的关系,因为《澶渊之盟》和约的签订变得大为好转,但不管怎么说,辽强宋弱的客观事实摆在这了。

  边境危机尚存,是以,不光是自家便宜老爹没有放松警惕,就连满朝士大夫也均是认为,宋辽之间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可能还会有一战。

  正是卡在了这个节骨点上,抱着固防大宋、稳定边境、拱卫汴京城的心思,李垂特意编写了一本极其危言耸听的大作,便是那三卷《导河形胜图》。

  他在书中提及到,黄河河道会持续北移!

  自古便有之的黄河改道一事,经过他的夸张性渲染,成了一个特别不利于大宋国防的紧要事情。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他提到了黄河最终会流入辽国境内…到了那个时候,北地辽境的契丹人便可乘船顺流而下,黄河天堑就再也不是能够守护汴京城的屏障了。

  对此,他在书中给出了“复九河故道”的应对策略。

  当然了,虽说他的此番危言曾在朝中引起了一时的激烈讨论吧,但绝大多数士大夫都没太当一回事。

  甚至是说,在不少臣子眼中,李垂完全是在信口开河,哗众取宠。

谷浒</span>  可惜啊,到了仁宗庆历八年时,黄河在澶州城商胡口向北决堤,滔天洪水冲击形成的新河道,呈九十度直角笔直向北,纵穿整个河北东路,从天津一带出海。

  这一变化,当即就使得宋朝君臣受到了极大刺激,认为已死的李垂很有先见之明。

  于是乎,按照他书中所建议的那样,大宋上上下下为了不亡国于契丹人之手,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黄河改道工程,载于史书当中被称之为“三易回河”。

  通过翻阅资料,王迪认为,商胡北流纵穿河北东路,河北东路被纳入黄河流域,河北东路全域受灾,这几点可能才是回河工程开启的根本原因。

  当然了,本着“黄河三年两决口”的说法,他估么着,当时朝廷上下也特别担心,真这么决堤下去,终有一日黄河下游河道会彻底改道至北地辽国境内。

  那样一来,在当时的大宋君臣看来,后果可不是一般得严重啊!

  因此,抱着让黄河下游笔直向东流而非向北流的心思,从仁宗那一朝开始,三易回河,这一典型的没事找事干且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浩大工程,就这么操干了起来。

  其结果嘛,毋庸置疑,全部失败,败得是彻头彻尾!

  当时在徐州任职差点喂了水中鱼鳖的苏东坡,便曾对着主张回河工程的人骂道:“汝以有限之材,兴必不可成之役;驱无辜之民,置之必死之地。横费之财,犹可力补,而既死之民,不可复生。”

  屡屡改道失败的黄河,带来的最直接的恶性后果就是,河北、苏北、山东等地基本上都被冲成了白地,占大宋可耕种良田面积高达百分之六左右的比例,也就是上千万亩良田化为了沼泽地带……

  那个场景,可谓是千里无鸡鸣,萧条无人烟。

  时间久了以后,朝廷失去民心支持,再加上内部的横征暴敛,以及由于几十年的瞎折腾导致朝廷财政出现了巨大危机,无法派军队驻守北境…当然了,也没有多少军队可派,即便派了,那些没了心气的士卒和散兵游勇也没多大区别。

  是以,金灭辽以后,本来只是想着南下打个草谷呢,

(本章未完,请翻页)
推荐小说:我能复制天赋纵横五千年婚情难隐:薄先生请走开诸天投影史上最强赘婿叶辰苏雨涵小说最佳女婿神婿韩三千沧元图我的老公是狐狸
记住手机版网址:m.shenpinwu.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