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72)_天道酬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悠悠大公桥(72)

悠悠大公桥(72)

        ▲1959年在南湖举行的航模比赛

        对于建国后的第一次特大洪水,宜昌城区在1954年的惊险一幕至今还留在很多老人脑海里。那一年,宜昌城进水,大南湖一带水深处逾三米。据宜昌文史学者刘思华回忆:力行三街两侧住着很多在江上开船的人,所以多富户人家。刘思华的父亲是手工业者,家里的房子为上下两层,在那场水灾中,一楼全部被水淹,水位一直抵达二楼窗户,人们基本被困在家里很难出行。“那时候小孩子不懂事,下大雨后大人愁得慌,我们小孩子却无所谓,最喜欢坐在脚盆里用竹竿撑着划水,在大街上滑来滑去,还不停地跟街道两旁的邻居和小伙伴们打招呼。”

        由于南湖及周边地势低洼,大南湖变成为一湖死水。加之民国后期战乱频繁,经济倒退,物价飞涨,加上对湖区管理失控,居民住宅沿湖而建,一个火星就能火烧连营,而各种生活污水倾湖沉淀,湖中污泥日积月累,卫生环境越来越差,原来可以饮用的湖水变质发黑发臭,简直到了人们怨声载道的地步。据1959年《宜昌市志&8226;城市建设》在提及水患时就会这样写道:“大南湖位于市中心,自明清建城四百多年以来,垃圾污水积满全湖,形成两米余深的污泥臭水坑,每逢夏秋,蚊蝇成群,臭气四溢,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城市卫生。”

        为此,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政府对大南湖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改造和培修。第一次是大跃进时期的1958年春天,市委和人委发出关于彻底改造南湖、积肥支援农业生产的号召。据报道:在“全党动员,全民动手,艰苦奋战,改造大南湖”中,当年2月9日下午开始排水,约200个小时将南湖泵干,2月22日部分居民和郊区农民便开始挖泥,3月2日后各街道陆续出动,当月18日将南湖全部挖完,累计发动除淤泥积肥义务劳动150805人次,昼夜苦战20多天,清除污泥肥达3万立方米(以60挑为1方计约180万担)。

        如果说1958年的第一次清理南湖是为了积肥,时隔十八年以后的1976年第二次清理南湖就是又一次发动全市民众进行了义务劳动25123人次,在除污的基础上进行南湖培修工程。沿湖四周修筑了810米长、平均1。3米高的石头堡坎和810米长、平均4米宽的沿湖便道以及710米长的排水沟,并装置木质栏杆和四周的绿化,湖内放养鱼苗和种植荷花,使得多年的臭水坑一跃而为清水养鱼湖,成了一个有利于人民生产游览的佳湖。

        陈补先生在《百年沧桑话南湖》一文中记叙了1976年“挖南湖”的经过:这年3月,宜昌市革命委员会成立由卜凡良副主任为指挥长的大战南湖领导班子,组织全市厂矿企业、机关学校、街道居民等,按系统分工,分片挖南湖除淤泥。从3月1日至20日,城区数千名工人、学生、机关干部、市民以极大的热情,有组织的来到南湖,在被抽干湖水的淤泥上,开展紧张有序的挖湖运泥劳动。

        市水机局、工业局、文教局、交通局、轻工局、纺织局、电子局等以及街道系统各显其能,有的单位架高音喇叭宣传鼓劲,有的单位动用机械提高效率。满湖都是你追我赶的热烈场面,人们不顾疲劳,不怕脏,忘我劳动。这其中不少人是从农村抽调进厂的知识青年,他们是这次挖湖的主力。这次挖湖运淤泥由于起初给文教系统各学校分配任务过重,各校均无机械投入,致使大片任务难以完成,后由市革委会领导调整任务,又动用葛洲坝工程局的机械运输设备,才使挖湖任务顺利完成。

        湖底淤泥挖去后,在湖的四周修筑青石堡坎,环湖修了平坦的道路,道旁栽植了一排排杨柳。湖中大批投放“洛非”(罗非)鱼苗,使年产鱼达到5万斤。南湖湖畔柳荫下,也成了湖边居民夏日纳凉的好去处。湖周围学校还利用它来开展体育锻炼。宜昌五中校园面积过窄,学校组织学生绕湖跑,开展晨练。南湖周长836米。学校正好用它测试学生八百米中长跑的体育成绩。五中的学生还开展“跑步上北京”活动,以每天跑湖一圈,象征性的计算到北京的里程。

        那是热情洋溢的火红年代。
推荐小说:我能复制天赋纵横五千年婚情难隐:薄先生请走开诸天投影史上最强赘婿叶辰苏雨涵小说最佳女婿神婿韩三千沧元图我的老公是狐狸
记住手机版网址:m.shenpinwu.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