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路难(一)_娇养祸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归路难(一)

第(1/3)页

今年年关往元宵十来日过得格外漫长,  人人都这样觉得,大家文火烹油似的慢慢熬。绿蟾更比旁人不易,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的捱,  夜似无边,昼也无边。

        知道的说是她捱等着她父亲的消息,  她自小没了亲娘,  是陶知行将她捧在手心里呵护长大,做女儿的怎能不时时记挂?可旁人还有不清楚,她还捱着别的,那是一段从谎言到接受真相的距离。

        现在她懂得了,她的日子是一匹抽了丝的缎子,  所有人只把好的那一角拉给她看。当中自然也包括何盏,他背着她,  “算计”她家,她爹,  面上每天笑呵呵地极尽温柔地瞒哄她。

        所以此刻她连他的每句话都忍不住要怀疑一遍。她椅在床头,面容淹淡,没装黛,  鸭堆的发髻半点珠翠也无,  额上系着条防风的白兔毛抹头,  绒绒的,  愈显几分西子弱态。那对带着病气的眉眼透着些凄清的距离,只管把床前的何盏望着,“真的?”

        “真的!”何盏语气稍重,  不是不耐烦,  是只怕她不信,  急得两道浓眉微拧,  “元宵一过,抓了那些人去过堂,就将岳父放出来。我早说了,岳父不过是受了仇家的胁迫,罚他些银钱,就能免祸了。”

        绿蟾听了这套说辞听了好些日,从安心听到了忧心,“公公也是这样讲的?林大人也是这样讲的?”

        这一问,何盏把唇空启了一下,又阖下去。他发誓不再瞒她,只好照实说:“他们都讲,得等抓了别的人,审下案子,才能向朝廷请示。你放心,爹说届时上奏疏,一定请林大人在里头为岳父说几句好话。林大人是皇上跟前的宠臣,他说话,有时候比内阁的人还作数。”

        豆蔻绿的绡帐挂在银钩上,风吹得一膨一膨的,绿蟾的将信将疑也在帐间起起落落。

        何盏见她有些肯信了,趁机把床头的药碗端来喂她,“你打从十二月里伤了风就没好,又为岳父的事,愈发把病加重了。我说了不再瞒你就保证不瞒你,眼下只得等着。你先将病养好了,岳父也就该能放出来了。”

        “现押他老人家在哪里的?”绿蟾伸头吃了口药汤,两眼巴巴望着他,“我爹,虽说年轻时候常常各地跑,可出门跟前都有人伺候,除了舟车劳顿些,不曾吃过什么苦。他如今年纪大了,更遭不得一点罪。”

        说到下半截,声音已有些气不定的哭颤。何盏只觉也有些鼻酸,放下汤药碗搂她在怀里,“你放心,兵马司衙门也没有大牢,又没过堂,是收拾出一间衙门内的房间给他住着呢。虽说跟前无人伺候,外头也有差役供差遣。”

        绿蟾哭了一阵,吃过药就躺下,翻了个身朝里头,不说话也不出声,不知是睡了还是醒着。何盏在边上守一会,盯着她陡急塌下去的腰线,像是峰回路转,一个急发的变故,杀得人措手不及。

        她会怨怪他,与他怄一阵的气,这些他都是一早料到的。但他没料到,她既不骂他,也不同他吵,只是时时转过背去,留给他一段冷清的距离。

        绿蟾虽然柔顺温婉,好似凡事都不大计较,可她有她的倔强。她的倔强是无声的,温柔的,但铁石一般坚硬。

        何盏无能为力地守了她一会,听见他父亲使人叫他,只得丢下这屋里去了。

        在园子里撞见箫娘过来,他深深地打了个拱,“伯娘来了就好,媳妇自病了,就不大与人说话,只还肯与伯娘多说几句,伯娘好歹替我多劝劝她。”

        箫娘晓得他们近来为陶家的事情闹得生出些嫌隙出来,心里慨叹一阵,应了他往屋里去。打了卧房帘子一瞧,绿蟾背着在帐里静静睡着,箫娘便不进去,丢下帘子往榻上坐,与丫头说话。

        丫头说起来自然也是一番烦恼,“不瞒你说,两口外人劝不住。我们姑娘看着柔柔弱弱的,脾气却像根麻绳似的,折又折不断,戳又戳不死人,只把人细细勒着。半个多月了,姑爷夜里只在里头那罗汉床上睡,一是怕扰了姑娘养病,二是姑娘不许他床上去睡。他一上床,姑娘就翻过身去,僵着身子,整宿都不挪弹一下。”

        “老爷太太如何说呢?”

        “老爷也不大好过问媳妇的事,太太日日来瞧,劝了好些话,可姑娘一心记挂我们家老爷,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这病哪里能好呢?”

        箫娘不过问他们官场里的是非,只看绿蟾如此,止不住叹,“你劝劝她呀,好一日病一日总是一日,还不如好好地等消息呢!”

        正说话,听见绿蟾在里头喊:“箫娘来了?”

        两个忙不迭打帘子进屋,绿蟾已欹在床头望着箫娘笑。箫娘挂帐落在床沿,把她细窥一窥,抬手撩开她腮畔粘的一缕碎发,笑了笑,“我瞧着奶奶好些了。等元宵夜里,与我点了灯笼,咱们往河边去走走百病,一准就好了。”

        绿蟾扇剪着荏弱的眼皮,也是笑,“耽搁你日日来瞧我,这时候,你正该赶着往各家去拜年。人都是年头里最大方,打赏得多,礼也丰厚。”

        “你说这话。”箫娘嗔她一眼,“未必我往你这里来你不赏我?这几年,都是靠你照料出来的。你起来,不要成日睡着,我瞧见你们花园子里梅花开得正好,咱们去瞧瞧。”

        绿蟾也觉躺得骨头酸疼,撑起来叫丫头取衣裳,“等元宵一过,什么花都要赶着开了。”

        稍稍妆黛一番,箫娘搀着她往园子里去逛,说起箫娘近日的忙,无非是各处赶着送年礼。议论起外头那些人,只隔了一道年关,却恍有隔世之感。

        箫娘时不时睐她的面色,终究忍不住劝,“你别怪我不帮着你,可话我还是得说。这椿事,你细想想,何小官人在衙门当差,朝廷里要查的案子,他能说个‘不’字?况且他又是那样个正直的人,你比谁都晓得他,要体谅体谅他,你说是不是?”

        “我不怪他。”

        这句倒有几分实,绿蟾的确不大怪他,他有他的志向与原则,这也是她最欣赏他的一点。

        只是说不上来,好像倏然一夜间,鲜花着锦的人间好像只是个障眼法。背着她,人人都知道软红香土下面其实是烧焦的黑地,只有她被蒙在鼓里。

        她与知道真相的他们不是同类,分明在一片天底下,又仿佛在不同朝代,她是时代最昌盛的那段记忆,而人们已经遗忘了这段历史,挣扎在残酷硝烟中。

        箫娘望着她惨白的笑,不大明白她的苦衷,箫娘自以为她是局外人。

        可混沌的水中,人与人的命运早就搅在一处,一碗舀起来,谁还分得清那一滴是打江里流来,哪一滴是溪里淌来?

        打何家后门出去时,恰逢软玉打一顶软轿里出来,穿着玉白遍地洒金裙,大红比甲,里头配着桃粉的长襟袄子,比甲的衣襟袖口镶滚着一圈银鼠毛。头上戴着一对嵌红宝石的金花钿,不大不小,显得有些姿色,顶寻常的那种。

        只是行容比从前体面了许多,望见箫娘,先就佯嗔着抱怨,“你们这条巷也忒窄了些,轿子也不好进来。”紧着招呼丫头将两匹缎子从轿子里抱出来,拍了拍,朝箫娘剔眉,“整料子,上上下下裁三两身衣裳也够了。”

        箫娘一霎给她逗笑了,从前烟消云散,拿她当个正经客人似的请进屋里去,瀹了顶好的龙井,“想你在仇家吃惯了好茶,想拿次一些的将就招呼你,又怕你舌头养得刁了,吃得出来。少不得我吃亏,把我家好茶拿来款待你!”

        或许是这几句玩笑话,又或许她们之间已经没了可相争的利益,两个人都有些坦荡起来。软玉为不好直接开口打探她,先从自己身上扯起闲篇:

        “我今年还说你要往家去拜年,谁知等了你好些日子,年前年后也不见你去,我只好来了。倒不是我做主张,辛玉台那副样子,哪里能出门应酬呢?别说出门,就是家里来了客,也少不得是我在招呼。年前王大人家奶奶过生辰,也是我带着贺礼去的。”

        说到此节,有些得意神色。箫娘不免奉承她几句,“你愈发出息了呀,能在仇家独当一面。就有的太太奶奶,也不及你一个小妾体面呢。”

        软玉十二分的受用,先端起腰,把屋子环顾一圈,看不够全似的,捉裙起来,在外间慢慢转着看。几个滋养得细皮嫩肉的笋指抚过下头一套案椅,都是新换的,成套的黄杨木,暗红的漆仿佛凝固很久的一滩血。上头浮着一点细细的灰尘,像一切细小的欢乐。

        她看得出来,箫娘在这小院里过的日子,或许不是惊天动地的富贵幸福,却是涓涓的快乐,平凡普通得很难被人察觉的那一种。

        她旋裙回来,为仇九晋观察她的脸色。自己心里,少不得是带着两分嫌弃的,“你就常年住在这里?听见说你前些时侯打听宅子,怎的还没搬?是没瞧着好的,还是手头银子不够?”

        难免将箫娘争吃比穿的性子提起来,朝她翻个眼皮,“你打量我还似从前?是没瞧着合适的。与其急急的寻个平常的往后又搬,不如耐着性子等些日子。我要寻个比先前听松园好的园子,省得不大不小的,住着憋屈人。”

        “也是这道理,急不得。”软玉呷了口茶,垂着眼皮笑了笑,“我瞧你这日子,虽不是大富大贵,却还过得去。”

        箫娘也笑了笑,“马马虎虎混着走。自打我们泠哥儿当了官,银子上头是不愁了。你瞧我穿的这身衣裳,”说着,掣着袖管给她摸,“江宁织造局里出的料子,上好的丝!你再瞧这花样,满南京可寻不出几件重样的。你又瞧我头上戴的这件玫瑰银挑心,南京内造的。”

        软玉一一细瞧,虽是银造,却是件件皆做工精细。又见她戴一副珍珠珥珰,托着摩挲,“哟,你这副怎的这样圆?”

        “我这是两颗大的西洋珠子磨的。”箫娘得意地挑挑下巴,端正回去,“你们奶奶可大安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推荐小说:我能复制天赋纵横五千年婚情难隐:薄先生请走开诸天投影史上最强赘婿叶辰苏雨涵小说最佳女婿神婿韩三千沧元图我的老公是狐狸
记住手机版网址:m.shenpinwu.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