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赈灾(上)_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75章 赈灾(上)

第(2/3)页

,仅取暖用的赈衣一项,就需支出数百万。熊希龄决定广集民间社会资力,以补官款不足。

        1917年10月8日,熊希龄利用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向全国各省发出请赈通电,希望全国各地诸君子“胞与为怀,本其己饥己溺之心,为披发缨冠之救”。赈电发出,熊希龄以身作则,先捐现洋500元,又命家中女眷缝纫棉衣100套,捐给难民。在他的呼吁带动下,团体、个人捐衣、捐洋者不断,外国的慈善团体也有帮助。

        同时,熊希龄还联合梁启超等人共同发起水灾游艺助赈会,“征集物品、出售彩票,以所得票资尽数充赈”,并凭借个人声望,向外国洋行借款数百万元,作为救济专款。此外,他发电请求唐山、开滦等地务物局捐赠煤炭5000吨,并要求北洋政|府为赈灾提供诸多便利。

        这是一个可歌可敬的长者!一个有良心的官员!可是,这么多的灾民,单靠民间的力量很难接济过来。即使解决得了一时,后续灾民变贫民亦是政|府之失职。

        可是政|府方面真的无能为力了。不说中央财政疲惫,就是地方诸侯有心也难拿得出这个钱来,何况各督军省长都盯着自己一亩三分地,谁也不想充这个冤大头去----有这个钱,又可以充实手中的军队,那个才是升官发财的正途。至于灾民,发生在谁的治下谁去负责吧!

        北方本来就穷,就是现今的北京、天津,在那时也只是稍大些的城市,豪华之处只是租界附近,绝大多数地方还算非洲。另外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平常经济上还能实现自给,一旦发生天荒人灾,上下都只有嗷嗷待哺的份,恨不得中饱私囊才好,从腰包里掏钱,也只有老熊等实在人。

        虽然这些督军省长们不想掏钱,却不妨碍他们瞄着别人的钱包。奉天这段时间搞得风声水起,看来张作霖荷包里是鼓的,那么是不是该奉献点呢?

        张作霖当然是要捐的,但是老张是实在人,光捐钱没好处的事真不想做。开始他也想像其他省的大员一样意思一下,被张汉卿劝说后改变了主意。

        东北在开发之初确实是穷的,但架不住这里土地肥沃、资源广阔。而奉天又是东三省经济条件最好的:闯关东的百姓落户这里最多、日本人在这里工业开发(其实是矿产掠夺)之后,尽管备受剥削,但工业基础要远远超过吉黑二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俨然已经成了全国最富裕的省份。

        之前冯德麟和他两虎相争时,还顾不上养望这件事。当一家独大之后,老张的心思开始膨胀,不但争强东北之心大起,还开始爱惜羽毛起来。当然,他的惜羽,只是对奉天而言。

        华北灾起,张汉卿立刻敏感地认为这是充实奉天的一次好机会。发展经济最需要的除了资金、技术、人才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人。

        人是劳动力的基础,也是消费力的前提。

(本章未完,请翻页)
推荐小说:我能复制天赋纵横五千年婚情难隐:薄先生请走开诸天投影史上最强赘婿叶辰苏雨涵小说最佳女婿神婿韩三千沧元图我的老公是狐狸
记住手机版网址:m.shenpinwu.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