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三章 精耕细作_水浒有天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零三章 精耕细作

第(2/3)页

        垄的高低、垄距、垄向因作物种类、土质、气候和地势而异。作垄方法有整地后起垄和不整地直接起垄以及山坡地等高起垄。

        北方抗旱耕作以“蓄墒保墒”为中心。最早出现的一种抗旱耕作法可能是畎亩法。畎亩法,由畎和亩两部分组成。畎是沟,亩是垄,畎亩法也就是一种垄作法。

        这种耕作法对于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它的特点是:

        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就叫做“上田弃亩”。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下田弃畎”。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

        抗旱主要体现在“上田弃亩”之中。西汉的代田法便将“上田弃亩”的抗旱原理发扬光大,其具体作法是:在长方形的一亩地面上作三甽(沟)三垄,甽宽深各一尺,垄宽与甽同,甽垄相间,每年更换位置一次,故名代田。

        代田法的技术特点:一是沟垄相间。种子播种在沟中,待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将垄土壅苗。其作用是防风抗倒伏和保墒抗旱,实际上体现了畎亩法中“上田弃亩”的原则。

        二是沟垄互换。垄和沟的位置逐年轮换,今年的垄,明年变为沟;今年的沟,明年变为垄,这也就是代田法得名之由来。由于代田总是在沟里播种,垄沟互换就达到了土地轮番利用与休闲,体现了“劳者欲息,息者欲劳”的原则。

        三是耕耨结合。代田法每年都要整地开沟起垄,等到出苗以后,又要通过中耕除草来平垄,将垄上之土填回到垄沟,起到抗旱保墒抗倒伏的作用。

        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所谓“耕”,就是犁地翻土,“耙”就是用铁齿楱、铁齿杷等把土块耙碎,可以用钉耙打土块敲碎,再用铁齿楱用牛牵引耙地,人站在或坐在铁齿楱上驾牛,以增加重量,压碎中小土块。

        “耢”也就是“摩”、“耱”、“盖”。先秦秦汉时期称碎土与平整耕地这道工序作“耰”或“耨”。

        秦汉时期的“耰”,是手执的木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耢也是用牛牵引,耢一般没有齿,用柳条或树枝等编成,驾驶者通常也是站在或坐在耢上。

        耕耙耱技术:就是要把土块弄碎,在地面形成一层松软的土层,切断土中的毛细管,尽可能地减少水分蒸发,起保墒防旱作用。这也就是《齐民要术·耕田篇》所说的“再劳地熟,旱亦保泽”。

        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少,80%左右的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春夏少雨,蒸发量大,容易因为干旱影响播种和作物生长。耕、耙、耱耕作技术体系较好地缓解了这一矛盾,意义十分重大

(本章未完,请翻页)
推荐小说:我能复制天赋纵横五千年婚情难隐:薄先生请走开诸天投影史上最强赘婿叶辰苏雨涵小说最佳女婿神婿韩三千沧元图我的老公是狐狸
记住手机版网址:m.shenpinwu.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