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三章 精耕细作_水浒有天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零三章 精耕细作

第(3/3)页



        南方的耕耙耖类似,其中耖是在耕、耙地以后用的一种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用耖弄细土块,使地平整。形制特点:耖为木制,圆柱脊,平排九个直列尖齿,两端一、二齿间,插木条系畜力挽用牛轭,二、三齿间安横柄扶手,是用畜力挽行疏通田泥的农具。

        元代王祯《农书·农器图谱》载:“高可三尺许,广可四尺。上有横柄,下有列齿,以两手按之,前用畜力挽行。耕耙而后用此,泥壤始熟矣。”

        适当密植作为获得丰收的要诀,是战国时代总结出来的一个突出的宝贵经验。除草很早受到重视,但到战国时代因农具改良而效率提高,并且把中耕除草的勤做多次和做得细致周到,提到很重要的地位,

        此外,还强调不违农时和因地制宜,也注意到选用良种和防治虫害。这些就是精耕细作技术措施的具体表现。

        以上精耕细作技术积累,除了农民自主之外,李陵自然不会吝啬指点迷津,积极推动农业技术向前发展。另外就是为了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李陵很重视农田灌溉,要知道:

        现代时空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给了他足够多的熏陶了。

        要说灌溉的起源较早,李陵不知道新石器时代灌溉种稻的遗迹,约有5000年的历史,大发展则在战国时代,但李陵有着现代人的见识做后盾,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

        公元前1600~前1100年的殷商时期实行井田制度,划分田块,利用沟洫灌溉排水,正是李陵眼前的大商朝的情况。

        到西周时代,沟洫工程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蓄水工程。约公元前600年,孙叔敖兴建期思雩娄灌区,是中国最早见于记载的灌溉工程。

        “挖沟?蓄水?”这么简单的灌溉措施,李陵自然很清楚了。

        不仅如此,他还要修建更多的大型自流灌溉工程,比如春秋战国时代曾修建过的著名的“引漳十二渠、都江堰、郑国渠(见郑白渠)”等,李陵完全可以在大商就完成。

        铆劲干吧,什么使用秸槔提水灌溉?用上!这是一种原始的汲水工具,没有李陵的参与,商代在农业灌溉方面,也会开始采用桔槔。

        它是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

        当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由于杠杆末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轻易把水提拉至所需处。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而且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国农村历代通用的旧式提水器具。这种简单的汲水工具虽简单,但它使劳动人民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

        什么让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农民三岁小儿认识到农田水利的重要意义,开启民智啊,有没有!《荀子·王利》曾指出:“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熟,是天下之事也”。
推荐小说:我能复制天赋纵横五千年婚情难隐:薄先生请走开诸天投影史上最强赘婿叶辰苏雨涵小说最佳女婿神婿韩三千沧元图我的老公是狐狸
记住手机版网址:m.shenpinwu.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