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一只癞蛤蟆_大唐首座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七章 一只癞蛤蟆

第(2/3)页

道:“时令还不到四月,哪儿有青蛙叫嘛,更别说什么很老的青蛙了。刚才你听到的其实是癞蛤蟆的叫声”

        柳轻候顺着九娘子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到那株矮树下的草丛中趴着一只拳头大小的癞蛤蟆。

        这货色作土黄,背上密布着让人看了就恶心的小疙瘩,柳轻候看着它,它也看着柳轻候,对视中突然“呱”的叫了一声后掉转头撅起肥屁股一蹦一蹦的跑了。

        看着柳轻候傻愣愣的样子九娘子忍不住笑出声来,清脆如银铃的笑声在山风树影间久久回荡。

        转色牡丹培育的失败只是一朵小浪花,并没有改变柳轻候生活的节奏。从漏春寺回到长安城后,他重又回归了书房,过起了中国古代读书人近似于面壁的典型寒窗生涯。

        面壁十年图破壁。魏晋六朝时江东陆氏家族之陆机于松江华亭面壁十年,而后北上入洛当即声名鹊起;同一时代的左思同样面壁十年,一篇《三都赋》直使洛阳纸贵,寒窗实是读书人的登天梯。

        安于书斋后从事后看来,那天在终南山中的即兴赋诗对于柳轻候而言实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

        从那天开始,他的诗歌学习开启了从单纯的学向个人写诗的转变。就像迈过了一道被堵住许久的门,眼前豁然开朗。

        他开始积极主动的进行诗歌创作,从古体到近体,从绝句到律诗,从五言到七言,甚至是有意模拟《诗经》的四言;与此同时在诗歌题材上也是广泛试验,山水田园、战争边塞、赠别、政治,乃至于闺怨,管他写得好不好,总之先学着写了再说。

        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他发现写诗就像世间的很多事情一样,没做时总想着很难,想着自己永远也不会做,即便做了也做不好。但当真正开始做之后才知道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

        诗歌滥觞于传说中三皇五帝时代的上古歌谣,发展到盛唐时已经走过了将近两千年的时光。两千年间创作出无数经典作品的同时,诗歌本身也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有规律可循的成熟范式。

        总结这些成熟的范式,研究、学习这些成熟的范式,而后再模拟它们,于是一首新的诗歌就顺理成章的被创作出来了。

        在这一过程中柳轻候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也曾总结过为什么后世人觉得写古诗很难的原因。答案非常简单,因为后世人对于古典诗歌总是总结的太多、研究

(本章未完,请翻页)
推荐小说:我能复制天赋纵横五千年婚情难隐:薄先生请走开诸天投影史上最强赘婿叶辰苏雨涵小说最佳女婿神婿韩三千沧元图我的老公是狐狸
记住手机版网址:m.shenpinwu.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